中国微企网
每逢佳节两岸倍亲,家国亲情这样滋味!
发布日期: 2022-02-03 15:09:08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常有人说新媒体淡化了亲情,手机夺走了亲密关系,这一波穿越海峡两岸、刷屏中国的云端拜年,让人们看到了新媒体在情感连接上的动人力量。这场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里,有96岁的大陆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先生向98岁的台湾新闻学大家李瞻先生拜年,“相期以茶”、共约百岁聚首;有87岁的台湾老兵高秉涵牵挂定居厦门的弟弟,盼疫情过后“牵手同回山东菏泽老家”;有不少留在大陆过年的台商台青,向岛内亲人恭贺新春,温情告白“见屏如面,亦是团圆”……对岸亲友的回复,也载着满满的思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不仅是唐诗里的亲情告白,更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每逢佳节两岸倍亲,骨肉亲情血浓于水,就是中国!从老人的“相期以茶”,到兄弟的“老家之约”,再到年轻人一个眼神就能让彼此领会的“见屏如面”,跨越海峡的云端团圆,年味一点也没有减。对中国人来说,年味就是团圆味。我们通过视频互送祝福,即使隔着千山万水,我在这头你在那头,但听到彼此的乡音看到彼此的眼神时,心就在一起了,年味也溢出了大屏小屏!

这也是《我的中国心》在当年的春晚上一唱响,就让那么多人热泪盈眶的原因。今年萧敬腾在春晚上一曲《黄河 长江》,涌动着一样的情感。中华儿女都能读懂这种江河奔涌的家国深情。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不仅是肢体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伸,音乐是媒介,歌声是媒介,把酒言欢是媒介,节日也是媒介。所以每到节日,中国人内心深藏的这种家国情感倍加浓烈,表达也倍加热烈!

真好,这种云端祝福,不只是一次团圆仪式,更是一次亲情友情互动中的历史情感重温和文化再认同。就拿方汉奇先生和李瞻先生的拜年来说,他们的叙旧让我们重温了一段历史,两位先生都生于国家民族忧患之际,对抗日救亡有着共同的记忆,也都长期从事新闻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他们见证了海峡两岸的时光变迁、岁月沧桑。两个人的友情,既是传奇人生的交汇,也是穿越历史的同胞情谊。这份历史的温情,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格外触动中华儿女的柔软内心。

两位老人“相期以茶”,这个“茶”字中就包含着中国人才看得懂的文化密码。借着这个交流,很多年轻人强化了对“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的文化认知,知道了这些方块字里写着我们的文化:“米”这个字拆开是八十八;“茶”的草字头是二十,中间一撇一捺是八,底下的“木”,拆开是八十,相加是一百零八。除“米寿”“茶寿”之外,还有“伞寿”(八十,“伞”的简写可分解成八十)“白寿”(九十九,“百”中去“一”为“白”)。原来高龄在我们的文化中还有这么多说法,而不只是一句“祝你健康长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就是在这种文化再认同中生生不息。

文化之根相连,文化乡愁同温。有一种深沉的默契,就像春晚刷屏的《只此青绿》带来的文化震撼一样,美美与共,惺惺相惜。海峡这边是这样,那边也是这样,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文化精神!

万家灯火万家团圆,团圆就是一个都不能少、一点都不能少。这个春节,无数家庭、亲友和年轻人如方汉奇先生李瞻先生那样,通过短视频互送祝福;如老兵高秉涵那样与弟弟隔屏相约。媒介有新旧,而文化和情感没有新旧,它一直涌动在我们同为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中。年轻人在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大陆主要商业社交平台,到脸书、推特等海外社交网站的互相拜年,跟他们的父辈用书信和贺卡传递的血脉亲情是一样的,跟“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中吟咏的思念也一样。从过去用贺卡送祝福,到今天的短视频拜年,两位老先生跨越世纪、跨越媒介、跨越海峡的问候,凝聚着几代人的深切渴盼!

从前靠邮政,相思就是一张一张的家书。现在网络让我们靠得更近,天涯若比邻,海峡有通途,便捷的媒介和团圆的渴求,让这种彼此牵挂的深情更如潮水般奔涌。每逢佳节两岸倍亲,这是天然的文化亲切感,更是同根同源的天然引力,期待方李两位老先生百岁聚首这个“小心愿”,更期待两岸中国人实现真正团圆的“大梦想”,这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深切渴盼!

标签: 佳节 两岸 亲情

资讯播报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