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全球简讯:打破“加班文化”桎梏 不能只靠热搜
发布日期: 2023-04-06 13:48:16 来源: 潮新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5日,“中电科员工疑痛批领导安排加班”的多个相关话题连续登上微博热搜第一。事件源于此前在网上盛传的一则聊天记录,根据该聊天记录,疑似中国电科(CETC)成都区软件开发事业部员工陈某,因领导安排清明节加班而暴怒,在工作群里怒怼领导,引起同事集体共鸣,纷纷要求辞职。5日晚些时候,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回复潮新闻客户端时表示,网传微信群聊天记录所涉单位和人员,非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和员工。

事件真相到底如何,尚待观察,但节假日加班这一话题,毫无疑问再一次引爆了广大“打工人”的情绪。@济南时报 在微博上设置的“如何看待节假日被安排加班”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网友投票给了“完全不接受”,选“可以接受”的不到3%。

“天下苦加班久矣!”有网友这样说。的确,职场人加班过劳致病甚至猝死的报道,如今已屡见不鲜。去年7月,杭州一名22岁女孩连续熬夜加班后离世,就引起过广泛关注。而就在这两天,在杭州打工的外卖小哥小黎在深夜送餐途中昏倒至今未醒的报道,又一次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据媒体报道,医生表示,他发病的原因很可能跟劳累、熬夜有关。其前工友称,小黎“很拼的,几乎每天都跑”。

事实上,近年来有关部门对侵害劳动者权益行为的整治力度一直在不断加大。2021年,人社部和最高法就联合发布了超时加班典型案例;2022年3月至5月,北京等9个省市的人社部门开展了超时加班集中排查整治。一些“加班重灾区”的企业也的确开始调整上班时间,敢于公然宣称诸如“996是福报”之类言论的企业已经很难见到。

但值得注意的是,“加班文化”并没有因此偃旗息鼓,在一些企业,它正以更隐蔽的面目,侵蚀着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上述“疑似中电科加班事件”中,聊天记录显示,有员工最反感的是“明明一天就能搞定”的工作却“非要拖4天”的无意义安排。而“22岁女孩加班离世”事件中,涉事公司的工时数看似合法,但在实际排班上却不合情理,涉事女孩正是因为连续多天参与夜间直播而倒下。至于外卖小哥小黎,表面上看,他的“太拼”是为了获得更高收入的自主选择,但本质上,仍与公司乃至整个行业在外卖员薪酬分配机制、权益保障上的不合理性有直接关联。

诚然,作为劳动者,理应增强维权意识,善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必须看到,相较于企业,劳动者通常都是相对弱势的一方,维权所要面对的压力和需要耗费的成本,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很多时候,辞职、跳槽已经是劳动者所能选择的最大力度的“抗争”。尤其对于一些家境贫寒的劳动者来说,生活的重压下,确保有工作、有收入才是第一位的,至于劳动权益什么的,只能往后靠靠了。正如有网友所叹:我也知道加班不对、加班不好、加班不开心,可我能怎么办,要么也给我上个热搜?

“上热搜”固然只是戏言,但也反映出劳动者在维权上的不易。这种情况下,公权力显然应当发挥更大作用。具体到立法、执法、司法层面,都要承担起具体责任。一项巨量工作,老板偏要当天有结果;明明已经下班,领导在微信群里一@就得马上回应……这些情况算不算加班?该怎么维权?要解决诸如此类问题,需要通过立法、修法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规定,给出更明确的定义、处置措施,才能引导企业遵守和执行。执法部门亦不能“不告不理”,只接“上门官司”,在畅通举报途径的同时,更应主动出击,落实落细常态化监管,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倒逼企业不敢加班、不想加班。司法机关则应在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案件中,以法律监督、司法裁判的方式为劳动者撑腰,并加强典型案例的宣传,传递积极信号,彰显公平正义。

劳动创造幸福,但过劳只会带来不幸。“加班即奋斗”,早已被一个个令人痛心的案例证明是一种畸形价值观。打破林林总总的“加班文化”,不能只靠诸如热搜这样的舆论压力,更不能要求劳动者人人都具备“抗争”的能力。在法治中国的大环境下,它应当回归成一个法律问题,需要立法、执法、司法各环节的主动作为,从而让劳动者对“加班文化”说不时,腰杆更硬、底气更足。

标签:

资讯播报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