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贺兰适水产业奏响渔业欢歌
发布日期: 2023-07-09 08:25:35 来源: 宁夏日报

7月6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美丽新宁夏 黄河千里行”采访小分队来到“西北渔业第一县”——贺兰县。

采访小分队首先来到位于贺兰县的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养殖负责人撒建军的带领下,走进养鱼设施温棚,这些温棚外观不同于蔬菜大棚,是如同大海波浪的半弧形,一排排徐徐展开。“今年下半年我们有近3万斤的鲈鱼要出塘了,你们可以先去看看鲈鱼。”总经理强佐洲饶有兴趣地介绍。

“叮叮咚咚……”撒建军用“饭盆”敲打大棚里面的铁柱子,池中鲈鱼飞快地游到池边,他再用“饭盆”将鱼食撒进池塘,池里的鱼儿翻滚成一团,“吃饱喝足”后,在水面上拍打出层层涟漪。


(资料图片)

“公司水产规模化养殖基地占地面积1600亩,主要养殖加州鲈鱼、南美白对虾和四大家鱼等,2023年1月,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强佐洲说,公司在养虾期间交了不少“学费”,但现已步入正轨。

育种繁育的高标准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多边形水池,虾群结队在水中游弋。撒建军观察饲料的投放情况,“哗哗哗……”管道里面正在为水池注水。“这是车间的水循环系统,虾一般生活在海里,为了让虾更好地适应淡水养殖,需要逐步降低虾体内的盐分水平,我们逐步为水池注入淡水。”撒建军解释,刚购进的虾苗体内盐分在20‰左右,车间通过每天加入一定量的淡水,20天左右虾体内的盐分就淡化成1‰,淡化后,长到5厘米就可以转场到外面的设施温棚了。

宁夏的水和土壤呈碱性,缺少饲喂南北白对虾的微量元素,也就是营养。“以前只知道要为虾补充营养,以为一年喂一次就够了,每到‘初一’‘十五’虾蜕壳时,壳蜕不下来虾都会死亡。”强佐洲说,后来经清华大学科研团队检测发现,公司为虾补充的营养明显不够,当天投放的微量元素实际上下午就被消耗掉了。团队还发现,“初一”“十五”需要额外给虾补充大量的营养,这样虾就能顺利蜕壳,不断生长。

2010年5月,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13年来,公司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养殖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养殖基地苗种设施化高密度繁育技术、渔业标准化养殖技术、设施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宁夏蓝湾在潜移默化间走上科学养殖振兴渔业之路。“我们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去年产值600万元,今年预计产值1000万元左右。”强佐洲介绍。

采访小分队随后来到贺兰县立岗镇永兴村,工作人员正在池塘里寻找插树枝的地方,这里是地笼所在地。他们抓住一根树枝,轻轻拉起地笼,随着地笼离开水,地笼里面的螃蟹开始紧张地爬行,它们用钳子拼命夹住地笼网线,试图逃脱。

“宁夏温差大,而螃蟹生长周期短又需要恒温条件。为了增加螃蟹的生长周期,我们村建设了螃蟹暂养棚。”永兴村驻村第一书记姜召会说,南方一般三四月份投放蟹苗,而宁夏天热较晚,到5月份才可以投放,暂养棚里温度比外面高5摄氏度至8摄氏度,这样就可以跟南方同步投放蟹苗。有了暂养棚我们还可以延迟上市时间,市民在秋冬季都能品尝到鲜美的螃蟹。

永兴村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依托,通过挖掘蟹文化,结合黄河、稻田、村落等文化元素,围绕观花海稻田、品生态河蟹、食有机稻米、住黄河小院的主题特点,打造花田香蟹主题公园,促进文旅融合,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今年,永兴村渔业养殖规模达到2000亩。

截至2022年底,贺兰县养殖水域面积5.8万亩,占银川市的57.4%;水产品总产量达6.22万吨,占银川市的78.95%,大宗淡水产品总量的70%稳销西藏、甘肃、青海等周边省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水产品集散中心。

“贺兰县立足水产资源禀赋,聚焦特色设施名优养殖+生态系统净化养殖模式、‘种植业—渔业’水指标置换管理模式、鱼鲜预制菜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持续推广南美白对虾、加州鲈鱼等名特优新品种。在做好‘三条渔’文章的基础上,以‘四水四定’‘以渔降盐治碱’以及‘适水产业兼顾生态涵养’为生态建设目标,全力打造西北适水产业第一县。”贺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禹芳说。

贺兰县,打造黄河流域适水产业粮仓,一曲动听的渔业欢歌正在奏响。(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苏峰 杜晓星 何耐江 杨玉瑛 王沛瑶 何婉蓉)

标签:

资讯播报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