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让传统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生根发芽
发布日期: 2022-02-19 17:54:11 来源: 光明网

作者:任育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抓手。乡村建设不仅要追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而且要追求“记得住乡愁”。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遵循丰富文化层次、保留乡村肌理、保护生态环境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的宜居宜业乡村。

弘扬农耕文化,做到以民为本。农耕文化是千年来农村祖祖辈辈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乡村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包括传统农耕工具、优秀耕作制度、以民为本耕作理念等,承载着推动乡村经济、生态、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功能。在乡村建设中,要传承以民为本理念,以更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与立足点,一是注重散落农耕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农耕文化类主题博物馆,如湖南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河南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山东沂蒙山农耕文化博物馆等。二是做好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注重加强建设农村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工程。三是寻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均衡,不能一味追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需要考虑到农业生产生活实际需求,让农机具有地放,预留部分农业设施用地,为农业产业链延伸预留空间。

传承历史文化,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是老祖宗创造并保存下来的文化资源,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一是要强调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利用,不能为了统一风格而大拆大建,要保护好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等,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补足其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如深圳市下发专项通知,在梧桐AI生态小镇、南头古城、观澜古墟、清平古墟、甘坑客家小镇、大鹏所城、南澳墟镇等7个城中村以微改造方式,推进城中村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二是强调传统村落与自然的有机衔接,遵循乡村自然规律,留住乡村的自然纹理。比如乡村道路向自然村、农户家庭延伸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修建道路的长度与质量,而且要注重创新道路的风格与形态,探索建设水泥路、石板路、沙石路等。如山东五莲县邱家店子村、韩家口子村、窦家台子村等村庄街巷都使用石板铺路,既实现了美丽乡村巷巷通,又保留乡村传统文化。三是强调宜居性,可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落实,做好传统村落现代生产生活条件的系统改善。

用好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路。红色文化真实地记录着党和人民推进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挖掘、保护与利用,注重展现特色、发挥优势,避免“千村一面”。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行动规划中,运用现代思维和技术手段,打造亮点突出、竞争力强的红色文化产业体系。修建红色文化展览馆、陈列室等,将泛黄的老照片、珍贵的革命文物展示出来,用现代化音频生动还原当年场景。此外,可与乡村民宿等相结合,建设红色民宿,推广红色文化体验、旅游项目。如江西井冈山、贵州铜仁、贵州遵义、浙江临安均以红色文化为依托,打造乡村红色旅游路。

[ 责编:刘梦甜 ]

标签: 传统文化

资讯播报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