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人人创新”的海底捞:有人从服务员成长为新技术项目负责人
发布日期: 2021-12-16 13:22:53 来源: 中国网

当传统餐饮从业者谈论起数智化发展,往往会对科幻世界里的智慧餐饮场景心向往之,却很难想象如何才能颠覆传统餐饮,向未来餐饮迈出坚实的一步。

而这一步,海底捞已经踏出。

创新的种子在1994年品牌创立时就种下,从无到有开始建立根基;多年积蓄成长的力量,2016年提出“新技术改变餐饮企业的成本结构”理念,新技术的种子开始萌芽;2018年利用新技术打造智慧餐厅形态,小苗初长成;现在,各项技术逐渐成熟,小苗的成长日渐喜人。

成长总是伴随着喜悦和挣扎的。向未来餐饮迈出的那一步,新技术的运用功不可没,不仅重塑了企业经营理念、改善了从业者工作环境,还为消费者带来更为多元和丰富的体验。挣扎的是,这条路是艰难的,从无到有再到不断精进,需要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投入和坚持。

探索者心声:“颠覆”源于一点一滴的坚持

新技术的研发从来就不是一件易事,对于餐饮这种传统行业而言,尤其是如此。

“拿火锅消费场景来说,普遍存在一个痛点,就是吃完之后经常一身火锅味,我们在2009年的时候就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但在当时整个行业都没有这类产品,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胡杰现在是海底捞新技术创新中心的项目经理,曾参与主导了“海排风净味系统”的研发,他坦言产品研发初期经历了无数次测试、优化,因为没有先例,只能耐着性子一遍遍打磨。

“2010年初代产品开始进入门店实测,我们发现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直在做优化,到2012年才开始逐步推广。当时公司门店数量还不多,推广的范围还是有限,但我们坚信它是有价值的,一直在做优化迭代,在2015年才实现全新的智能化升级。随着公司发展壮大,‘无烟宝’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现在不仅海底捞,很多餐饮企业也在广泛使用。”说到这里,胡杰不由得感到自豪。确实,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顾客留言夸赞在海底捞吃完火锅之后,衣物完全没有留下味道。

88年出生的胡杰,虽然年纪不算大,但已经是资深“海底捞人”。2006年,18岁的胡杰就加入了海底捞,做过服务员、捞面师,因为热衷于搞创新,转身从设备维修做起,从电工组一路走到工程组,再到现在的新技术创新中心项目负责人。参与过的技术创新除了上述提到的“无烟宝”,还有自动洗锅机、智能菜品仓库、自动化小料台等项目,甚至还参与过海底捞智慧餐厅的规划与设计。

胡杰的经历,只是海底捞员工参与创新的一个剪影。据了解,海底捞的创新模式,大多为自下而上发起的,往往是一线员工发现痛点问题、提出创新需求,甚至参与到各项技术创新研发当中。

相关资料显示,2019年底,海底捞已获批的专利就达93项,小到包装袋、餐具设计,再到洗刷器皿、红酒开瓶器、切片机、水壶设计和燃气灶都有涉及。

“我们鼓励内部的创新项目,制定规章制度、采取奖励措施扶持创新,海底捞智慧餐厅的推出,实际上就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推动我们走出了这一步。” 海底捞执行董事、首席战略官周兆呈表示。

周兆呈提到的海底捞智慧餐厅,最早推出时间是2018年。“我们要做一件行业里从来没有人做的事。2016年,海底捞就提出‘新技术改变餐饮企业的成本结构’理念,对新技术的全面探索开始于2017年,将所有创新项目整合起来,并于2018年开设了全球第一家海底捞智慧餐厅。”周兆呈表示。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好比是个“1”,只有先把这个“1”立起来,后面的“0”才有意义,并且不断壮大起来。在国内餐饮行业新技术利用方面,海底捞的探索好比那个“1”,这个“1”的背后是许许多多的普通员工,一点一滴浇筑而成的。

前瞻者心声:新技术的“圆心”还是人

与海底捞当年提出新技术改变餐饮理念,行业内鲜有人理解并响应不同,如今利用新技术推动餐饮行业数智化发展已成共识。当前,行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不再是需不需要新技术,而是要厘清新技术应用的本心和目的,不能单纯为了技术创新而创新,陷入另一极端的“技术无用论”。

在周兆呈看来,技术创新要避免无实用价值,演变成工程师的“自嗨”;同时,还要通过建立新的机制,使员工们接受新技术,这些都是技术创新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要兼顾食品卫生安全和顾客用餐体验,回到服务的根本和以人为本的原点。”

以央厨直配菜品为例,海底捞智慧餐厅85%以上的菜品均为中央厨房央厨直配菜,每个餐盘底部都有RFID码,对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进行管理。该设备配备智能化监控系统,可实时查看库存情况和菜品新鲜度。且与云平台的对接,实时进行数据上传和分析,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辅助门店高效运营。部分门店还引入智慧开货系统,即通过大数据分析,促进门店要货计划更精准,减少浪费。

海底捞在部分门店引入的智能配锅机,则改变了传统人工配锅模式,通过新技术运用打造自动配锅机,既减少了人工干预环节,提升食品安全,又能满足顾客可对麻、辣、鲜、香、油、水等比例调节,实现顾客口味的私人定制,在满足个性化的口味需求的同时,也减少了浪费。

“当然,很多人理解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引进机器和设备。实际上,创新的核心还在于人。我们不仅要鼓励技术的创新迭代,还要鼓励人的‘创新’,一方面让员工熟悉使用新技术,一方面要让员工掌握科学管理方法,全面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减轻负担。”

例如,海底捞正在逐步推行库房可视化管理,并首次提出“食品规划收纳师”概念,以提升门店粮食仓储的安全性,同时改善粮食周转效率、避免积压带来的过期浪费问题。仅在今年9月份,就已有近20家门店实现库房可视化改造验收,首批10名食品规划收纳师已完成培训认证,第二批13名食品规划收纳师正在培训认证中。

从海底捞经营状况来看,运用新技术的益处,不仅在于提升食品卫生安全水平和顾客用餐体验,还体现在降本增效方面。以直配菜项目为例,菜品在央厨集中批量化生产,门店出菜机自动出菜,极大提高了门店运营效率。

“原来门店光是上菜就需要将近20个人配合,现在就算是最繁忙的时候,至多8个人就能轻松搞定,节约的人力可以更好地运用于服务顾客,帮助进一步提升顾客满意度。”王婷是海底捞的一名家族长,见证了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她表示:“不只是上菜环节,洗碗、洗锅、清洁等环节也是如此,不仅洗得快,还洗得更干净,消毒更全面。”

据悉,截至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已先后新建和改造超过一百家新技术应用餐厅,智能菜品仓库、自动配锅机、中央厨房直配成品菜菜架等设备和技术在全国范围得到进一步推广。自动配锅机已在超过七十家门店应用,让更多的顾客能品尝到更符合个人口味的定制火锅锅底;传菜机器人在超过一千家门店部署,丰富了顾客的就餐体验;智能地排风设备已在全国超过超过六百家门店部署,助力门店节能减排。

“未来,我们仍将继续加大新技术的投入,希望通过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现强化食品安全、提升顾客体验、降本增效的三大目标。将人力从繁复、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客人的需求,给客人带去更好的服务。”周兆呈表示。

经历者心声:新技术到底意味着什么?

将人力从繁复、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海底捞一线员工对此深有感触。

“一个员工一天走两三万步是常态,遇上节假日生意繁忙,四五万步也不在话下。”王婷回忆起刚进入餐饮行业时的场景,至今记忆深刻,从普通服务员成长为海底捞的一名家族长,王婷在餐饮行业已摸爬滚打多年。作为一个经历者,她曾希望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可以得到改善。

如今,王婷的这种设想正在逐步实现。海底捞传菜机器人一天配送数量在300盘以上,高峰期能达到400盘,有效分担了员工的传菜压力。

“我来海底捞已经十几年,最开始也是从后厨先做起的,那时候没有这么多新技术设备,全靠人工操作。比如切菜,每个人专职负责一个摊位,最开始不适应,站上一天脚都肿了。晚上店经理就带上药,到宿舍看望我们,给我们抹药按摩。” 如今已是海底捞北京王府井门店客户经理的姜列娟,回忆起当年工作经历,直言工作就是“辛苦并感动着”。

在加入海底捞前,姜列娟原来在陕西老家一家工厂工作,“当时看到新闻介绍海底捞,说是一家很有人情味的企业,刚好我们村有个女孩也在海底捞工作,就介绍我过来了。这么多年过来,我非常感谢海底捞,不光是给你发展空间、好的待遇和各种生活关怀,还想着法子地改善工作条件。我是70年出生的,现在都五十出头了,我觉得自己做起工作来,却是越来越得心应手。”

同样来自海底捞北京王府井门店的孙银东,也深有体会。“我刚来海底捞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餐饮业很‘费鞋’,当时家里专门给我买了两双鞋,不到一周全扔了,磨得穿不了。”现在,曾困扰孙银东的“费鞋率”却在逐步下降,远不及他刚入职那会,“有了新技术设备,大家的工作都轻松了许多。”

“餐饮是一个很苦很累的行业,存在大量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引进新技术其实就是把这部分简单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减轻人的压力和负担。我们发现,大家口中听起来高大上的‘科技向善’,是能够真真正正帮到我们员工的。”王婷表示。

资讯播报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