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深圳搭建成果转化政策、市场、生态体系,科研机构技术转移转化驶上快车道
发布日期: 2021-10-11 13:32:31 来源: 深圳商报

学校与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签署的科研成果所有权处分协议中既可以约定完成人持有85%的份额,也可以赋予成果完成人不少于十年的长期使用权;在理工科学院、独立研究机构设立负责科技成果披露、可转化成果挖掘及跟踪服务等工作的兼职技术转移专员;对于采用“股权+现金”混合实施方式进行转化的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所占股份的85%归属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

这是已实施9个月的《深圳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法》中的部分新规。

“它进一步疏通了成果转化的渠道,加快了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进程。”10月10日,深圳大学技术转化中心主任徐艳丽告诉记者,通过明确科研人员与科技成果之间的责权利,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性技术攻关的劲头也更足了。“今年深圳大学技术成果转化的总金额已接近1000万的额度,与去年相比翻了两番。”

深圳大学的改革是深圳在落实“优化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这一综合改革试点授权事项过程中的一个缩影。通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市场和生态体系,深圳正全方位强化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努力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立法:让科技创新“畅”起来

从实验室到车间,再到大市场,在这条从“0”到“1”再到“N”的递进路线中,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是阻滞科技创新能效的瓶颈。现有的转化后奖励现金、股权等收益激励方式也难以充分调动成果完成人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堵点,深圳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设立技术转移部门,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科技成果向社会公开机制。在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的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

10月11日,记者从深圳市科创委获悉,目前深圳在优化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方面已有实质进展。

其中,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是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为深圳优化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构筑了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

该条例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通过联合建立研究开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技术创新联盟或者知识产权联盟等,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活动。全部或主要利用财政性资金取得职务科技成果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应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或者团队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这部条例充分运用深圳经济特区立法变通权,以科技创新全链条为主线构筑立法框架,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践中最需要规范的内容、最急迫需要破解的制度瓶颈,对深圳科技创新发展带来巨大促进作用。”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孙昌群说。

赋权:让成果转化“跑”起来

在落实《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过程中,深圳市科创委牵头制定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实施方案(试行)》,对赋权操作流程、收益分配、信息披露、尽职免责、风险防控及相关配套政策等提出具体意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实操。

深圳还选取了37家科研院所、医疗单位和国有企业实施新的成果转化激励方式,先赋权后转化,变“收益”激励为“产权”激励。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推进中。

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也被列入广东省“高校和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本单位职务科技成果专门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进一步激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

据了解,南方科技大学已出台《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管理实施办法》,并开展涉及43件知识产权的4项赋权改革项目,其中20件知识产权已实现产业化落地。

而自去年12月实施的《深圳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法》,也在深大校园内成功激起一池春水。

该校材料基因工程研究团队研发的“易溶解型UHMWPE树脂低温纺丝技术”,可用于制造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成功解决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国产化“卡脖子”难题。今年4月,该技术以300万元转让给山东一家公司进行产业化。按照新管理办法,学校决定采用“先确权,后转化”方式,赋予科研团队该科技成果85%所有权,而后采用现金与股权“混合制”的方式获取转让收益。即学校按照协议规定,获得一次性转让收入15%,现金45万元;科研团队以255万收益占有受让公司3%的股权。

这是深圳大学第一个按照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的政策进行的科技成果转化。如今,深圳大学已与该技术受让公司合作建起了千吨工程线,实现了自主研发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工业化生产。

据统计,深圳市高校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等,已累计完成成果产业化合同数9322项,金额43.66亿元。各高校也普遍建立了校级层面统一领导、专职机构归口管理的成果产业化工作机制,重点规范知识产权认定、明确成果使用权和所有权、引入第三方服务体系等,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搭桥:让市场基座和人才支撑“厚”起来

技术要实现高效转化,需要成熟的交易市场和人才支撑。

通过不断培育壮大技术转移转化交易市场,深圳已有备案的技术转移机构92家,其中国家技术转移机构11家,市级技术转移机构81家,是推动科研机构技术转移的重要中介。此外,深圳还实施技术合同资助项目,对技术合同的卖方或受托方给予政策支持,去年以来已累计资助技术合同项目120个,金额4287.26万元。

与此同时,深圳以市场化运营方式加强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在高校、企业、政府之间搭建成果产业化沟通桥梁,去年以来累计培训初级学员752人,其中发放结业证书529份。

另一方面,深圳积极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实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育资助项目,鼓励建立专职的服务工作团队或者专家顾问团队,提供市场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

去年11月揭牌亮相的深圳大学创新验证中心是深圳首家高校创新验证中心,致力于为学校应用科技成果提供从技术到产品“最后一公里”创新验证、投融资服务、创新创业培训、中试测试等服务。成立当年,验证中心就完成了首批4项创新验证项目的征集、评审及合同签订工作。第二批由投资企业资助的创新验证项目的遴选活动也已结束,进入投资企业审核阶段。

生态:让技术交易“火”起来

在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深圳深入实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计划,创新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把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举办创新大赛,让技术成果在流动中自由生长。

目前,深圳已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涵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个领域,已快速成长为推动技术转移转化的生力军。其中,创建历史超过20年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已累计孵化企业2500多家,培育上市公司22家,被誉为“高科技上市企业摇篮”。

而连续举办十三届的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已累计吸引3万多个项目参与比赛,累计带动社会投资约63.2亿元,成为深圳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

生态“活”了,交易也“火”了。今年1-9月,深圳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9382项,同比增长25.95%。成交总额1269.73亿元,同比增长55.75%。核定技术交易总额1199.32亿元,同比增长48.73%。

商报君精选

等你来pick→

竞争激烈!深圳一中学教师面试,有一半是博士

好消息!“福田—坪山”快捷线重启!明天起可搭乘!

20亿元接盘众泰!这个深圳老板又火了

深圳现有存量居住用地项目449个,已动工面积显著增加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王海荣

编辑 肖晓君

监制 肖晗

校审 喻方华

点击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资讯播报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