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COP15第一阶段会议闭幕,有哪些成果?《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这样评价
发布日期: 2021-10-16 06:16:17 来源: 东方网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今天(10月15日)闭幕。

作为全球瞩目的大会,取得了哪些关键成果?在闭幕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进行了总结。

缔约方大会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最高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每两年举办一次。

2010年在日本爱知县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上,制定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2020年目标,简称“爱知目标”。

然而,2020年,联合国对“爱知目标”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20项“爱知目标”中,只有6项目标部分达成,部分子目标甚至更加恶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次大会系统总结了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经验。黄润秋认为,和历次缔约方大会相比,这次COP15大会有三方面突出的重要成果。

第一,凝聚了广泛的政治意愿,形成了强大的政治约束力。

大会在高级别会议阶段首次设置了领导人峰会,这在《公约》历史上是首次,也是最高规格的领导人峰会。

九位国家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通过线上方式出席领导人峰会并发表讲话,为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了强大信心和政治推动力。

这将更加有利地引领和推动各方以最大的政治决心、最强的行动力度、最有利的保障条件,深入对话,凝聚公识,务实合作,推动达成既具雄心又平衡务实的“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的主流化,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第二,达成了《昆明宣言》,这是本次会议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作为一项政治宣言,《昆明宣言》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磋商提供了政治指引,体现了各国采取行动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的决心和意愿,将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大会期间举行的生态文明论坛还发出了“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倡议,对提升各方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愿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中国提出了务实而有力度的东道国举措。

这些举措包括宣布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出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同国际社会一起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的雄心。

这一系列举措将有力引导各方调动资源,务实行动,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拓宽各种资金的投入渠道,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大支持。

这次会议还体现了务实、节俭、绿色低碳的理念。黄润秋宣布,大会将通过新建碳汇林的方式来实现碳中和。

对于此次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给予高度评价。

她坦言,过去十年,“爱知目标”并未得到强有力的执行,很多目标因为牵扯到各方利益,往往要比计划实施时间晚三四年才得到落实。

有幸的是,这次大会取得了相当多的积极成果。除了中国承诺的各项举措外,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领导人和欧盟均承诺加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资金投入。慈善界和金融界也有相关承诺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现在就行动,不能等到‘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通过才开始。”伊丽莎白·穆雷玛高兴地表示,通过此次大会,她看到全球的方方面面已将言辞转为实际行动。此外,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无论是《昆明宣言》还是明年上半年要形成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都不具有法律约束效力。

但她认为,此次大会发表的《昆明宣言》以及各国元首配合作出的政治承诺,将比一些法律条款更有力,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动能,“达成了比原本预料还多的成果”。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资讯播报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