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个人信息保护法今起实施,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发布日期: 2021-11-01 18:18:40 来源: 深圳商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法律明确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对人脸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作出规制,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投诉、举报工作机制等,充分回应了社会关切,为破解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该法与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共同编织成一张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网”。

《个人信息保护法》有何亮点?

当前,人们在日常消费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不可避免要将个人信息留存于各类经营者和组织机构。由于对保护个人信息的责任意识不强、保护措施不足,加之一些经营者受利益的驱使,导致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被泄露事件层出不穷,令人触目惊心。

个人信息保护法共8章74条,在有关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和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针对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和人脸识别设备等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法给出回应,包括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

针对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消费者个人特征用于商业营销的“大数据杀熟”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法给予明确禁止,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网络安全所所长刘权对媒体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个人权益的保护构建了基本法律框架,也为相关个人信息处理者提供了具体的合规指引,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在数据领域的立法体系。

专家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促进信息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了个人信息的权属权益,未来互联网平台利用个人信息需要从用户获取授权,也将在使用、存储过程中承担更多信息保护的责任。

何为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

比如在餐厅吃饭的时候,经常需要扫码点餐,在扫码的时候往往会弹出要求您同意小程序收集信息的内容,其实这个就属于个人信息收集。

再比如在商场或路上时而会遇到扫码送小礼物的,这种扫码过程其实也属于个人信息收集。

再比如交房的时候,物业公司会统计每家每户的联系方式,这也是个人信息收集,都需要遵循这部法律规定。

个人信息处理者可处理个人信息的7种情形:

(一)取得个人的同意;

(二)为订立、履行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所必需,或者按照依法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和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

(三)为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法定义务所必需;

(四)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所必需;

(五)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个人信息;

(六)依照本法规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个人自行公开或者其他已经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上述第二项至第七项规定情形的,属于特殊情形,不需取得个人同意。但是除此以外,其它的处理个人信息,应当依法取得个人同意。

而且,需要特别注意,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该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充分知情”“自愿”“明确”,这三个关键词缺一不可。充分知情是大前提,自愿和明确是对“同意”的要求,不能误导或诱导。

侵犯个人信息,何种情形会被重判?

据央视新闻报道,侵犯个人信息,何种情形会被重判?法律专家岳屾山的分析:买卖个人信息,最高可处7年有期徒刑。公民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公民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住址、生物识别信息以及行踪轨迹等。我国《刑法》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不管出售、购买还是窃取个人信息,达到一定标准都会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京师律师事务所范辰律师则表示,针对电商平台频频出现的“杀熟”情况,《个人信息保护法》予以关注并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同时要求,在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时,应当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也就是说,该法实施之后,“大数据杀熟”的操作涉嫌违法。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日常生活中,我们个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范辰律师表示:首先,公民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要认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相关诈骗案的频发,就与个人信息泄露有关。

其次,在处理个人事务过程中,要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比如,向有关机关或商业机构提供公民信息,要审查必要性,尽量不提供或少提供,坚持非必要不提供原则和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方式原则。

再次,如果发生了侵害个人信息的事件,公民应及时投诉、报警或进行民事诉讼,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据报道,近年来,消费者反映比较突出的个人信息问题主要集中在手机APP过度索权、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泄露、非法推送商业信息、大数据杀熟以及敏感个人信息的非法处理等方面。

例如,2019年2月,一家面部识别公司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680万条包含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性别、家庭住址和照片等个人信息遭泄露;2020年5月,江苏淮安警方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某银行员工以每条80元~100元的价格,将银行卡使用人的身份信息、电话号码、余额甚至交易记录售卖谋利,涉及个人信息5万余条。

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上述问题有望得到进一步遏制。该法明确,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等,并加大了对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的惩处力度。

为此,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也督促经营者,切实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深入学法、尊法守法,依法完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具体来讲,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经营者应做到: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保证消费者知情,并征得消费者本人同意;未经消费者同意,不得向消费者推送商业信息;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限制在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和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严格限制对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小区、经营场所不能强制业主或者消费者进行人脸识别;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要合法,杜绝大数据杀熟等行为;大型互联网平台还要注意履行特殊义务,当好个人信息保护“守门人”。

同时,广大消费者也要积极学习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养成“非必要不提供个人信息”的良好习惯。当自身个人信息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现经营者存在违法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的,要主动向个人信息保护管理部门或者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举报,提供案件线索和相关凭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商报君精选

等你来pick→

昨夜,迪士尼核酸检测中烟花不断,张文宏发文感谢!深圳卫健委紧急提醒……

马斯克:如可解决全球饥饿,将立即卖股票

人才与深圳共生共荣  企业家与深圳同心同行

读创综合

编辑 黎莉

责编 马强

监制 袁长乔

校审 喻方华

点击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

资讯播报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