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追寻】揽月啸九天 航天强国梦
发布日期: 2021-12-07 13:56:57 来源: 央广网_新闻纵横

央广网北京12月7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开始,从一无所有到今天,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即将开启探月四期,朝着更深远的太空迈进。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17年来,“六战六捷”的探月工程完美诠释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中国之声系列报道《追寻》,本期推出《揽月啸九天 航天强国梦》。

栾恩杰:争气星,是国家民族的争气星!

中国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口中的争气星就是“嫦娥一号”。2007年11月5日10时40分37秒,嫦娥一号身边绽放出两朵橘红色的烟雾,张开太阳能帆板拥抱如墨的宇宙,随着一个优美的弧度,它轻盈转身,进入捕获点,这次任务的成功,则使我国开创探月新时代。有探月工程“三驾马车”之称的三位科学家——栾恩杰,中国探月工程月球科学应用首任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和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科院院士孙家栋,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激动地抱头痛哭。

欧阳自远:我觉得这是大家的期盼。绕起来了……

我国虽然21世纪才正式加入月球探测行列,但探月蓝图却谋划长远,在嫦娥一号“绕”的惊叹号之后,按照探月工程三步走计划,接下来还有落和回。在第二步“落”中,需要让嫦娥三号落在月面上,让玉兔号月球车走起来。

顾京海正在调试月球车车轮(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供图)

为了让梦想照进现实,航天人们开启了一轮又一轮探索之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特级技师顾京海接到研制玉兔号的任务后,为此制定了特别方案。

顾京海:月面巡视器的结构之复杂,总装要求之高,这是在其他型号产品中很少有的。

团队打破原有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的方式,改为“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的导师制成长模式,由高技能师傅担任导师,各岗位能手担任专业老师,这样徒弟可以快速出师,需要时师傅也可以快速填补原来的位置。刚入职两年的赵杰是顾京海的徒弟之一。

赵杰:我学习了专业技能、工艺技术,先后经历零部件装配、单机装配、部套装配(分三级)、产品总装等六个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不断通过翻阅工艺文件、设计图纸,增加实践操作,从而达到集百家之所长。

赵杰正在测量单件产品,顾京海在一旁确认测量后的尺寸(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供图)

在月球上,月面巡视器减轻一克重,就可以多带一克月壤返回地球,可以说“克克都珍贵”。如何尽量减轻月面巡视器的重量?安装是最关键的一步。例如:月面巡视器轮子的齿轮,安装间隙要控制在0.05~0.1mm之间,而每个机构有十几个齿轮,一半以上都要符合这样的间隙要求。赵杰常常要面对的,是成百上千个这样的零件。

赵杰:为了保证尺寸间隙,需要靠你不停反复的拆装,然后来排摸,你拆装完一次,可能测出来的尺寸还不准确,为了去调这个尺寸,可能得一天反复拆装4次到5次,而且只是测的一个组件而已,相当于有的时候为了调整一个尺寸,可能耗时整整一天到两天。

新闻播报:今天凌晨,被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着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嫦娥五号探测器本次任务是计划首次实现从月球无人采样返回,把月壤或月岩等宝贵样品带回地球,以供开展科学研究。

有了“落”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回”。嫦娥五号任务中,赵杰被安排到空间站工程任务中。顾京海“顶替”回徒弟的岗位上,开始嫦娥五号对接机构与样品转移机构的研制生产工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将月球土壤“打包”并送回地球。

在转移过程中,系统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微型“隧道”,限制月壤的六个自由度,从而保证月壤顺利通过。在研制过程中,顾京海发现在理论和实际运用中系统的运作出现了偏差,无法满足5微米的横向精度要求,出现了“卡壳”现象。

顾京海:通过对整个系统的传送的运动轨迹和路径进行仔细分析后,提出了将限位减少到两个自由度,也就是左右和旋转的自由度。通过实践,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了转移机构的运动位置精度,使各个位置的精度误差均不大于5微米,成功实现月壤从上升器向轨道器的转移。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历经重重考验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面。

十七载春华秋实,中国探月工程“六战六捷”,不超预算、不降指标、不拖时间,中国航天人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锲而不舍地铺筑探月之路,终于实现“月宫取宝、月轨对接、太空投递”的壮举。探月四期中,嫦娥六号除正在论证月球极区采样返回,还有可能从月球背面取样返回,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则有望建立月球科研站。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吴艳华:探月精神,它实际上既是一个精神的沉淀和凝练,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航天成功的秘诀所在。航天人有一种理想和追求,历代航天人正是抱着航天报国、服务人类这样一个理想在工作、在求索的。以这样一种勇攀世界高峰,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敢于开辟航天奋斗的新领域,确立高远目标的志向,所以我们才有一步一步新的目标的设定、探索。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张棉棉。17年前,或许没有人能想到,我们能够实现将月球土壤取回的愿望,但在采访中我发现,对中国航天人来说,他们不仅是大胆设想,更善于探索,将敢上九天揽月的梦想付诸现实,每一次成功,都是他们一棒接着一棒干、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逐梦之旅。“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不仅是写在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空间机构工作室墙上的一句话,更是航天人们的铮铮誓言,传承弘扬航天精神,一批批航天人“脚踏实地”的接续奋斗,以匠人之心铸航天重器,定能换中国人在太空中游刃有余的“仰望星空”。

资讯播报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