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期货市场资金总量突破1.2万亿元 期市赋能大宗商品科学定价
发布日期: 2021-12-10 07:54:14 来源: 中国新闻网-滚动新闻

期货市场资金总量突破1.2万亿元——

期市赋能大宗商品科学定价

本报记者 祝惠春

2021年,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疫情扰动、供需错配和气候异常等因素叠加,中国期货市场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

“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更好服务和引领实体经济发展”是期货市场重要的历史使命。回首2021年,我国期货市场在服务保供稳价大局、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对于赋能大宗商品科学定价,深化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了新经验,也面临新挑战。

提升“中国价格”影响力

曾几何时,人们用“小池子”形容期市,然而今日期市已华丽蝶变。近日,第17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突破1.2万亿元,比2020年末增长44.5%。1月至11月场内期货期权累计成交量、成交额分别达到69.19亿手和536.4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61%和40.27%,市场容量和深度持续增加。事实上,我国商品期货交易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越来越多产业客户和机构投资者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配置资产,投资者机构化趋势明显。截止到10月底,期货市场产业和机构投资者客户权益、成交量、持仓量占比分别为68.0%、38.4%和64.9%,同比分别增长7.4个、4.3个和9.5个百分点。

从市场广度和多元化程度来看,目前我国场内期货期权品种达94个。今年新上市生猪期货、花生期货、棕榈油期权、原油期权,面向低碳经济的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揭牌成立。

2021年,期货业法治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期货和衍生品法通过一读和二读,有望在2022年三读后正式发布。以期货立法为契机,我国期货市场将持续提升依法治市能力和水平。

期市国际化进一步深化。商品期货期权国际化品种增至9个,新增商品期货、商品期权、股指期权三类品种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开放。引人注目的是,期市开放模式多元化初见端倪。随着海外交割库布局的推进,一种“交易端引进来,交割端走出去”的开放模式逐渐成型。“交易端引进来”是指继续扩大特定开放品种范围,引入更多境外交易者参与国内市场,深化开放品种价格影响力;“交割端走出去”是指以低硫燃料油期货为代表,实现了境外提货业务顺利落地,“境内交割+境外提货”,拓展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跨境经营覆盖面。

在此基础上,我国期市对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继续提升。“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中国价格”越来越多地在国际金融市场使用,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更多交易机会和发展新机遇。

充分发挥稳预期控风险功能

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过山车”。我国期货市场坚持守住风险底线,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及时果断出台一系列风险防控措施,坚决抑制交易过热,服务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大局,保证了交易、交割、结算的稳健运行。与此同时,立足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两大功能,以市场化手段助力产业企业应对风险。

首先是充分发挥期货价格信号作用,明确和稳定市场预期。期货价格就像一面旗帜,树立在市场上,公开、透明、即时更新,体现了价格发现功能。在供需基本面决定的范围内,期货市场由于信息消化快、期货价格反应灵敏,能够促使现货价格加快调整到位,从而提高市场定价和实体企业运行效率。

在第17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举例,今年以来,国家相关大宗商品调控政策出台后,期货市场快速反应,释放出一系列价格信号,使得宏观政策意图得以迅速传导,在关键窗口期,起到良好的明确和稳定预期的作用,助力行业企业及时对产供计划和价格做出合理调整。

此外,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功能,有效帮助实体企业利用衍生品工具应对价格波动风险,服务中小微企业力度不断增强。据中国期货业协会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至10月,针对中小企业采购成本快速上涨、供销不畅、融资困难等痛点,期货公司及风险管理公司与产业客户开展基差贸易,累计贸易额4700多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累计贸易额1700多亿元,占比37%。

立足服务实体经济

我国是“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工农业产值和贸易体量巨大。如何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定价和竞争优势,提升我国对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随着我国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对期市的服务支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和针对性也更加凸显。

有影响力的价格,必然是更多产业企业参与到期货价格形成过程,并在实际现货贸易中更多使用的价格。当前,我国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已有明显提升,但总体看,同国际市场相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方星海表示,要持续提高国内外大宗商品生产、消费与流通等产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深度。期货行业要把这项任务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如何吸引、服务好产业客户?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席志勇认为,要始终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市场建设首位,在合约规则制度的设计和优化中坚决防止脱实向虚和资本无序扩张。

目前,大商所在着力推进大豆和铁矿石定价中心建设。大连商品交易所党委书记、理事长冉华表示,要更好地把期货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同中国国情、阶段性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定价的有效性和影响力。要使期货产品的供给质量与实体产业需求在更高标准上实现匹配,促进期货价格更好地反映现货供需状况,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推动全球产业企业广泛参与,发现好同我国作为主要生产和消费市场地位相适应的价格,不断增强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近年,郑州商品交易所逐渐成为全球聚酯产品的定价中心,下一步将大力推进PX、瓶片和长丝等聚酯产业链品种研发上市工作,与棉花、棉纱一起,从植物纤维到化学纤维,形成全球最齐全的纺织品种系列,推动纺织原料定价中心建设,助力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郑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熊军认为,期货业要提高政治站位,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工作部署,立足产业深化市场功能,助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加大品种供给,稳步推进创新业务发展,精准解决企业经营面临的难题,努力提升实体经济服务质效。

“可依托重点期货品种,构建产业链系列化品种体系。往往期货品种对产业链的覆盖面越广,越能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产业链的议价和定价能力就越强。”郑商所总经理鲁东升表示,在此基础上,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提高期货市场对产业企业的覆盖度,推动对外开放,加快形成境内外交易者共同参与、共同认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期货价格,不断推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建设,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期货市场,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国等的产业客户参与,增强中国规则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王凤海表示,期货市场只有充分发挥其价格发现、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等功能,才能为宏观决策和市场发展提供真实、公允的价格信号,才能广为产业所用,助力其提升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中国价格”影响力的提升,将为畅通经济循环、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稳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资讯播报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