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廖昌永:从上海出发向全球传播中国好声音,“百川奖”未来可期
发布日期: 2021-10-13 02:46:31 来源: 东方网

从上海出发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今晚,2021第十届“百川奖”作曲比赛决赛暨颁奖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十部决赛作品由高健执棒上海大地之歌室内交响乐团献演贺绿汀音乐厅。此前,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主席格伦达·基姆、科隆音乐学院新音乐研究院院长约翰尼斯·薛尔霍恩、法国频谱乐派创始人之一特里斯坦·米哈伊等国际评委,通过“云端”完成了作品打分。今晚现场经过国内专家评分后,获奖名单产生——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孙昊瀚的《林·听》最终拔得头筹。

自2009年首次举办以来,“百川奖”世界首演了94部获奖作曲家的原创作品。最近三届比赛,主办方共收到国内外254部专门为比赛原创的作品,其中境外地区投稿近50部,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青年作曲家作品。自2019年第八届比赛至今,“百川奖”确定中西乐器的混合室内乐团编制,鼓励中西乐器融合进行富有探索性的创作,这也让它在国内外众多作曲比赛中具有独特性。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教授告诉记者,“百川奖”为中国乃至全球青年才俊提供一个才华展示的平台,比赛见证了青年音乐创作者们成长为青年教师、青年作曲家的珍贵过程。“我们也希望,未来的比赛除了能展现创作者的音乐才华之外,还能形成更趋多样化的艺术成果,把以‘百川奖’为代表的学校重大活动打造成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乃至文化强国战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激活青年音乐创作者的创新动力,见证他们一路蜕变和成长

今年入围“百川奖”作曲比赛决赛的十强选手,分别来自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还有一位来自韩国。除了上海音乐学院孙昊瀚的《林·听》获得冠军以外,四川音乐学院刘鹏的《嘒嘒》和中央音乐学院刘盈廷的《翩跹》荣获二等奖。南思羽(中央音乐学院)的《沿着季风的方向》、李谌熙(上海音乐学院)的《流年》和郑光智(上海音乐学院)的《秋寂》获三等奖。

“可以说,这几家音乐学校培养的学生在作曲领域都有不俗的实力,多年来,我们比赛也见证了国内乃至国外的青年音乐创作人才在一起交流,它是青年作曲家的摇篮,也是展现音乐创造力的舞台。”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主任周湘林教授说。

比赛承载了不少音乐人才一路成长过程中的难忘记忆。如今已是上音作曲指挥系教师的梁楠,曾经在十几年前参加第一和第二届“百川奖”。“那时候我在读大三大四,当时国内的作曲比赛本身就比较少,我参赛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要自己花钱找演奏员演我的作品,而现在会有专门的室内乐团和指挥来演奏参赛者的作品。”梁楠告诉记者,当时他通过比赛认识了不少来自全国的本科生、研究生,“‘百川奖’的舞台见证了我们心中那些充满实验性的想法”。

“2015年,比赛乐器编制是纯西洋乐器,我们学校(上音)请了奥地利的一支乐团来演奏参赛者的作品,那时我读研一,也是我的作品《潮汐入梦》第一次被搬上贺绿汀音乐厅的舞台;2019年我从德国做交换生回来,比赛乐器编制加入了三件中国民族乐器,这激发了大家去关注中国文化,也激励我要更好地去博采众长、学贯中西。”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在读博士生,90后盛萌曾经分别在2015年和2019年参加过“百川奖”,两次参赛经历都让他记忆犹新。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刘欢,凭借《竹林与水田》获得上届“百川奖”的第一名,现在她也是上音作曲指挥系的青年教师。“作为青年音乐创作者,每写一部作品,我们都渴望纸质的谱面能变成鲜活的音响。我认为,‘百川奖’能激发我们对音色、技巧去进行新的创造和探索。”刘欢说。

同样是上音在读博士生的依克山·阿不都沙拉木,曾在2010年参加第二届“百川奖”并获得冠军。当时他递交的作品是六重奏《裂变》,该作曾亮相第32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2017年更曾在智利由外国乐团上演。2019年,依克山又获得了意大利首届卢契亚诺·贝里奥国际作曲大赛唯一大奖,其多部作品被国内外乐团演出并出版发行。“时至今日,我认为参加‘百川奖’,是我对作曲想法、思路和技术的阶段性认可、鼓励与肯定,对我之后继续从事现当代音乐创作起了深远影响。”这位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说。

进一步扩大比赛国际影响力,帮助外国参赛者了解中国民族乐器

近年来,“百川奖”致力于不断扩大国际知名度,包括与国际当代音乐协会(ISCM)合作,在国外著名比赛网站发布比赛信息等提高比赛影响力。由于海内外的参赛者,都要为比赛“量身定做”中西乐器融合的原创作品,因此比赛网站设立了专门的视频介绍二胡等乐器,这不仅有助于外国参赛者了解中国民族乐器,也在为室内乐形式输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鲜血液。

记者从比赛组委会获悉,从明年第11届比赛开始,“百川奖”将进一步确立赛事在业界的权威性;建立一支科学高效的工作团队;邀请国际著名乐团参演、国际著名音乐家担任评委,与国际一流乐团、音乐家和国际著名音乐院校建立更广泛、深入的联系与合作。“纵观全球,一项赛事的影响力与其发展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希望‘百川奖’能持续办下去,这也是其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的一个保证。”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副主任陈牧声教授说。

上海音乐学院供图

作者:姜方

编辑:卫中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资讯播报
精彩推送